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十二章 日本佛教史(4/7)
想文化重要的部分,史称“日本佛教之祖”,深受日入敬重。
[4]鉴真大师(687—763),为唐代高僧。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日本天平五年),日僧荣叡、普照等来唐留学,请师东渡弘传律法。师虽五次东渡未果,其间颠沛长达十一年之久。后虽双目失明,仍不稍减其赴日之志。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等人复请师东渡,是为第六次启航,抵日,受到日本朝野举国的崇敬,圣武天皇敕封为“传灯大师”,并请师在东大寺开戒坛,天皇亲自登坛受菩萨戒,并率皇后、太子等共五百多人受戒,是为日本佛教戒法的滥觞。师携往日本的大量佛教经像、艺术品等,对发展日本医学、雕塑、美术、建筑皆有相当贡献。
[5]圣武天皇(724—749)与皇后(光明皇后)皆虔信佛教。圣武天皇以华严思想实现政教合一的理想,明显表现在东大寺及国分寺的兴建上。圣武天皇以东大寺为中心,在诸封国各建有“国分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僧寺)及“法华灭罪寺”(尼寺),作为中心的附属,这些国分寺都有封户和土地,僧众必须定期诵戒,及读诵《金光明最胜王经》、《法华经》、《仁王护国经》等护国经典,藉僧尼的修持,达到护国的目的。因此,从中央到地方皆设有佛教组织体系。
[6]奈良六宗又称南都六宗:(一)三论宗,系由高丽传入,推古天皇三十三年(625年),由高丽僧慧灌(吉藏的弟子)传入,成为日本三论宗始祖。二祖智藏,三传道慈,并创法系为“大安寺流派”。智藏传智光、礼光,以元兴寺为中心,称为“元兴寺流派”。大致说来,奈良之前系以三论宗为佛学主流,而奈良时代则为法相宗的全盛时期,至奈良末期,三论宗渐趋式微。(二)法相宗,有四传:初传为道昭(曾师事玄奘),携回舍利及佛经,安置于法兴寺东南建禅院。二传为智通、智达,亦曾入唐师事玄奘及窥基。此二传均以元兴寺为中心,称为“元兴寺传”,也称“南寺传”,又称“飞鸟传”。三传是智风、智鸾、智雄。四传为玄昉,曾入唐从慧沼弟子智周学法相,后以兴福寺为传教中心,称为“兴福寺传”,或“北寺传”、“御笠传”。法相宗系奈良佛教的主流。(三)律宗,有三传:初传为汉人司马达之女善信尼(曾驻锡于百济樱井寺),二传为唐僧道叡,三传为鉴真大师,然前二位皆未传戒法,直至鉴真大师才筑坛授戒,史称“日本律宗始祖”。后以唐招提寺为律宗本寺。其后此宗渐次式微,至实范、觉盛、叡尊等人相继而出,律宗才又复兴。(四)华严宗,圣武天皇八年,唐僧道璇传入华严章疏,后由高丽僧审祥法师开讲晋译《六十华严》。审祥曾入唐从法藏大师受学,后宣扬华严思想,日本即尊审祥为初祖,良辨(曾受学道璇)为二祖,良辨弟子实忠为三祖,等定为四祖。由于圣武天皇极重华严,因此当时的华严实有帝王宗教之势。(五)俱舍宗,以研习《俱舍论》得名,无论中国或日本,仅为一学派,正确传入日本时代不可考,一般以东大寺为俱舍宗的道场。(六)成实宗,系依《成实论》得名,惟实际上并未成立宗派,仅附属于三论宗之下。
[7]日本文学以汉文学为主,由于前期的圣德太子及此期圣武天皇的提倡,产生不少佛教诗歌。而中国美术品及美术家不断的输入,也助长了艺术的发展。目前东大寺保存有当时美术工艺品、雕刻、绘画、铸像、刺绣、佛具等三千多件珍品,可知奈良朝的艺术风光。此外,写经运动的提倡,除政府官设的写经事业外,还有寺院和贵族私设的写经所,对于广布佛法和书道文化也很有贡献。
[8]最澄(767—822),又称“传教大师”。延历二十三年(804年),与空海同行入唐,从湛然的弟子道邃、行满受天台教义,从天台山翛然受牛头禅,并从道邃受大乘菩萨戒,后又从顺晓受密法。翌年返日,于比叡山建立道场,盛弘天台义理,兼传密宗和大乘戒法,创日本天台宗。最澄所创的日本天台宗,将天台、密、禅、律四宗融和为一,倡“圆密一致”、“四宗合一”,称为“台密”。
[9]空海(774—835),又称“弘法大师”、“高野大师”。延历二十三年入唐,从青龙寺惠果阿阇梨受传法灌顶,密号遍照金刚,成为最早受习真言教学的日本僧人。日本大同元年(公元806年)返日,后建高野山金刚峰寺及平安东寺为永久道场,创日本真言宗。天长五年(828年),创建综艺种智院,教授道俗弟子诸学,确立密宗教学,该院亦为日本最早私立学校,后人称空海所传密宗为“东密”。
[10]即最澄、空海、宗叡、惠运、圆行、常晓、圆仁、圆珍等。与天台及真言两宗合称“二宗八家”。
[11]由于政治的纷乱,寺院生活趋于世俗化,僧兵亦有暴乱的现象,因此出现末法思想。
[12]念佛往生派,后来发展成净土宗、真宗、时宗和融通念佛宗。在镰仓时期发展隆盛,念佛宗的创始人是天台宗系的良忍。此“念佛思想”在奈良时代即有弘扬,但成为民间大众化信仰,则是空也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佛教历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