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十四章 东南亚、南亚佛教史(4/6)
僧侣的最高护持者。
历代国王对佛教多所建树[31],苏里亚旺萨王(1637—1694年在位)期间,佛教极盛,首都万象成为当时东南亚佛教的中心。19世纪时,老挝成为法国的殖民地后,佛教景况大不如前。二次大战后老挝独立,于宪法中规定佛教为国教(1961年),佛教才再度兴隆。
老挝佛教属上座部南传的一支,融入原有的民间宗教与婆罗门教色彩,深具民族特色。境内佛教分为玛哈尼迦派(大部派)与达玛育特派(法相应部派)。大部派可荤食,接受金钱布施,多办学校,僧侣晋级考核严格;法相应部派严持戒律,不能接受财施,不歌舞观听,重视僧团组织,专研原始佛教经典。佛教协会[32]的领袖僧王享有比国家元首更为尊荣的地位。
今日南传佛教各国逐渐走向国际,南、北传佛教的融和已是当今佛教的潮流。
【注解】[1]南传上座部佛教徒认为佛陀降生、成道、涅槃都是在阳历5月的月圆日,故此三个节日的汇集节庆,即称卫塞节。南传佛教国家均将此日列为国定假日,全民庆祝。另外,各个国家又有其特定纪念的佛教节日。
[2]摩哂陀将所携来的上座部巴利文三藏译成锡兰(今斯里兰卡)文,使佛教顺利传播。
[3]公元309年,无畏山寺派因引用方等部言说,造成郁悉利耶帝须的不满,遂带比丘三百人至逝多林寺住,形成逝多林派,造成锡兰佛教的第二次分裂。
[4]公元5世纪时,来自北印度的觉音论师,将大寺上座部所传译成锡兰文的三藏再重新译成巴利文,并完成《清净道论》,成为后世研究南传巴利藏的重要依据。
[5]《岛史》为斯里兰卡现存最古编年史的史诗,系用巴利语记述,全书共二十二章,记载佛陀的生涯及其至斯里兰卡弘法的事迹,与佛典三次结集、部派史、阿育王的皈佛等事迹。成书时间约在公元4、5世纪,作者非仅一人,可能为当时僧寺多人所集体创作。《大史》相传为5世纪末大名所编纂的编年史诗,凡三十七章,载录始自斯里兰卡上古,迄摩诃斯那王之世,可视为斯里兰卡大寺派所传的佛教史。《岛史》与《大史》同为斯里兰卡编年史书的双璧,而且是斯里兰卡佛教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文献。
[6]11世纪锡兰(今斯里兰卡)受南印度侏罗人的入侵,佛寺、舍利塔尽成废墟,无畏山寺和逝多林寺也难逃厄运。波罗迦罗摩巴忽一世统一锡兰后,请摩诃迦叶及沙利补多底举行圣典结集,整理和注释上座部的三藏,确立了大寺派的正统地位。
[7]依泰国人考证,公元前241年,印度第三次结集后,阿育王派遣传教师至金地传教,“金地”,包括现在的泰国西陲,当时所传为上座部佛教。
[8]公元8世纪,大乘佛教传入泰境,可分两个时期,一是印度尼西亚室利佛逝王朝时传入,一是从柬埔寨传入,流行范围只局限在泰境南部。
[9]公元11世纪,缅甸阿奴律陀王建立强盛的蒲甘王朝,并热心提倡上座部佛教,当缅甸人统治泰国北部等地时,传入了上座部佛教,使泰北的建筑都富有蒲甘文化的特征,故史家称此时期的佛教是“蒲甘式的佛教”。
[10]13世纪锡兰(今斯里兰卡)比丘罗睺罗从蒲甘到泰南六坤弘法,成立锡兰僧团,声誉远扬至素可泰,受到国王的信仰,使锡兰上座部在泰国获得普遍的发展,影响泰国佛教最为深远。
[11]12世纪,锡兰佛教大盛,尤以大寺派势力最强,缅甸遂有留学锡兰者,车波多即于大寺受戒,留学十年,始伴四名比丘回国,创锡兰宗派。
[12]1708年,萨尔温江西岸的睢那毗楞伽罗上座,命沙弥们出寺或入市邑时,可着衣偏袒右肩,及持棕榈扇遮阳;但另外一些地方的长老则教诫弟子进入市邑时,需被覆两肩,持棕榈扇才如法,就这样形成两派的对立,达七十五年之久。
[13]据《梁书·海南诸国传》卷四十八载,在三国时代,吴国曾遣康泰、朱应到扶南宣化所传当为大乘佛教;西晋永宁元年,该国国王更遣使来献镂金龙佛像与象牙塔,可知3、4世纪之交,佛教已传入此地。
[14]在吴哥城中有雄伟的伽蓝建筑,并雕有世自在神像(即观音菩萨);另在城南有吴哥寺,是12世纪中叶的苏利耶跋摩二世所建。15世纪时,吴哥城被泰人所陷,吴哥城遂告荒芜。直至1851年后,由法国学者伯希和等发现,吴哥古迹又重现于世。
[15]例如:巴拉安瑞王、帕拉诺路当姆王曾下令收集佛教文物,并鼓励对三藏圣典的研究,提倡僧伽教育;帕拉丝寿瓦王建立皇家佛教图书馆,创办巴利文学校;丝寿瓦慢尼峰王设立译场,将巴利文典籍译为高棉文等。
[16]大宗派,是传统的派别,僧人占全国僧人总数的百分之九十;法宗派,来自于泰国,普受贵族人士的信仰,人数虽少,但影响不小。
[17]法昂王年幼时曾随父流亡柬埔寨,受摩诃波沙曼多的教养,妻为柬埔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佛教历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