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三章 查理帝国分裂后的西欧(4/5)
以宣布日耳曼臣民无须对亨利效忠,用意就在于挑起诸侯新的背叛。亨利迫于形势,不得不暂时妥协,于1077年1月到意大利请谒教皇,悔罪求恕。格里哥利其时正行抵卡诺沙城堡,传说亨利冒雪在门外哀求三天,才获准恢复教籍。
卡诺沙事件在表面上是格里哥利的胜利,拥护教皇的天主教徒往往就此事刻意渲染。但在实际上,亨利四世却赢得喘息的时机,阻止了教皇到日耳曼发动诸侯叛乱。亨利以合法的地位回到德国,立即扑灭另立新君的反对力量,然后重新与教皇斗争。1084年,亨利进占罗马,另立新教皇,并举行皇帝加冕礼。格里哥利向南意诺曼人求援。诺曼人入罗马大掠,又不能久据。格里哥利不得不随之南走,客死萨勒诺城。
以后,教皇与皇帝虽然都已易人,斗争仍继续不已。直到1122年,双方订立“沃姆斯宗教协定”,才取得妥协。协定规定:一切主教都由教士组成的选举会议推选;在日耳曼选举主教时,皇帝或其代表有权出席会议,如有意见分歧,有干预之权;主教授职时,以指环和权杖为象征的宗教权力由教皇授予,以权节为象征的世俗权力由皇帝授予。和以前相比,皇帝对主教的控制权显有削弱,不利于德国王权的集中。然而西欧的教俗之争,并不因此结束。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各国的世俗权力日益增长,教皇虽有时也暂占上风,但从长期趋势看,教权终将从属于国家的权力。
第三节中古初期的英格兰和诺曼人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国家组织和社会制度盎格鲁·撒克逊人和裘特人等日耳曼部落,从5世纪中叶起,就由欧洲大陆渡北海侵入不列颠。他们遭到克尔特人的顽强抵抗,征服过程拖延了一个半世纪之久。大部分克尔特人被排挤到不列颠的北部和西南部。
盎格鲁·撒克逊人和裘特人在征服不列颠之后,形成许多小国。到7世纪初,这些小国合并为七个王国:南部有撒克逊人的西撒克斯、南撒克斯和东撒克斯;东北部和中部有盎格鲁人的麦西亚、诺森伯里亚和东盎格里亚;东南部还有裘特人的肯特王国。各国互相争雄,达二百年之久,英国史上称为“七国时代”。在国家形成的过程中,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氏族制度趋于解体,村社随之而起。据盎格鲁·撒克逊法律汇编,村社每户自由农民领有约一百二十英亩的世装份地,称为“海得”,在战时须出一名自备武装的战士。从氏族中分化出来的贵族,拥有较多、较好的土地,逐渐变成封建主。法律规定杀死平民的偿命金是二百先令,杀死贵族则为四百先令。后来这种差别更加悬殊,到7世纪末贵族偿命金增至六百先令。法律还提到奴隶和半自由人,其主要来源是被征服的克尔特人,也有一部分是丧失土地因而沦落的自由民。半自由人没有份地,多半以耕种贵族土地为生,缴纳实物地租或服劳役。奴隶一部分是贵族家庭仆役,一部分耕种小块土地,向主人缴纳贡物。法律规定杀死半自由人的偿命金为四十至八十先令,杀死奴隶无偿命金,只须向主人赔偿身价。
自由农民在封建化过程中逐渐减少。像在法兰克一样,英国这时也流行委身式。大封建主往往强迫整村的农民隶属于自己。国王把土地分封给亲兵,受封的亲兵形成军事贵族。到7世纪末,军事贵族都拥有大量土地,其地位高于一般贵族,偿命金达到一千二百先令。
基督教从6世纪后期传入不列颠。起初爱尔兰的克尔特教会和罗马教会互相对立,后来罗马教会取得优势。教会因国王和贵族的赐予以及对农民的兼并而获得大量土地,高级教士成为大封建主。
诺曼人的对外征服及英国反丹麦人的斗争 与不列颠岛一海之隔的日德兰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诺曼人的故土。8.9世纪时,诺曼人仍处于氏族社会阶段,但氏族内部已经分化出氏族贵族和军事贵族。诺曼人从事渔猎,善于航海,农业不甚发达。军事首领经常率领部落,乘张帆快船向外侵略。英国、法国、意大利、基辅罗斯等,都受过诺曼人侵袭之害。诺曼人的侵袭在初期具有海盗掠夺性质,有时进行交易,登陆后大掠而去,并不久居;后来逐渐侵占土地,整族入迁。9世纪后期,他们在英国东北部建立“丹麦区”;10世纪初叶,在法国北部建立诺曼底公国;11世纪初,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以后建立了西西里王国。9至10世纪间,诺曼人还远达冰岛、格林兰和当时称为“文兰”(意为“葡萄地”)的北美洲东岸。
侵入英国的丹麦人是诺曼人的一支。丹麦人的侵袭开始于8世纪末,延续近三百年之久。在与丹麦人的斗争中,盎格鲁·撒克逊人等所建立的小国逐渐形成政治联合,西撒克斯国王爱格伯特在827 年曾一度在名义上统治七国。国王之下有“耆老会议”,各地有伯爵统治的郡。到阿尔弗烈德统治时期(871-899年),丹麦人向南扩张,侵入西撒克斯东部。阿尔弗烈德和丹麦人进行了反复斗争,878年在伊盛丹尼战役中获得胜利。次年,双方订立威德摩尔和约:西撒克斯统治英国西南部;丹麦人继续占有丹麦区。10世纪初期,阿尔弗烈德的子孙逐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世界通史中古时期》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