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四章 5-11世纪的拜占延帝国南部斯拉夫人(1/5)
第一节 5-7世纪拜占廷帝国的
危机和斯拉夫人的入侵
拜占廷帝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罗马帝国在 395 年分为东西两部。东罗马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领土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南高加索的一部分。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的移民城市拜占廷旧址,故又称拜占廷帝国。
拜占廷帝国在4至5世纪时,也经历危机。奴隶、隶农起义,和蛮族入侵相结合,震撼着帝国的统治。但它和西罗马不同,并未因此而覆灭。之所以如此,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分不开的。
拜占廷农业的主要生产者是隶农。农业奴隶也大都附着在土地上,有自己的家室,地位接近隶农。东部诸省奴隶制田庄虽还存在,但规模不大。当时东方还有奴隶市场,奴隶主易于买到廉价奴隶,补充田庄上的劳动力。各地保存着较多的自由农民阶层,经营小农经济。奴隶制大田庄在拜占廷的农业中不占主要地位,农业中的奴隶制危机不若西罗马帝国的严重。
拜占廷的城市比较稳定,没有发生普遍的衰落现象。多数手工业作坊由国家直接经营,使用奴隶劳动,但也有自由手工业者的私人作坊。进入中古时期后,商业也保持兴盛。君士坦丁堡是繁荣的工商业中心,和阿拉伯、伊朗、印度等地进行贸易,马克思称之为“沟通东西方的金桥”。城市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保持,对农业有深刻影响。像西方的具有独立倾向的大田庄,在拜占廷不易形成。帝国政府从工商业中得到大量的税收,足以招募雇佣兵和维持官僚体系,借以镇压人民起义,抵御蛮族进攻。因此中央政权比较稳固,在古典世界末期的奴隶制危机中,能够挣扎保全,延缓了奴隶制国家的崩溃。
4至6世纪的人民运动拜占廷帝国拥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和雇佣军,每年消耗巨额的经费。国家“变成了一架庞大的复杂机器,专用以榨取臣民的膏血了。税捐、国家的义务及各种代役租使大批居民陷于穷困底深渊……”。城乡人民反对捐税和徭役的压迫,举行过多次起义。继4世纪后期多瑙河西哥特人的暴动之后,小亚细亚爆发了蛮族军队首领特里必吉尔领导的起义(399-401年)。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东部各省,奴隶和农民也纷起反抗。色雷斯和伊利里亚的“斯卡马尔运动”规模最大,起义的主力是奴隶和隶农,很多贫民、自由农民和雇佣兵也参加。他们烧毁田庄,杀死奴隶主,占领城市。505年,在穆恩多领导下,起义者粉碎万余政府军的进攻。斯卡马尔运动延续了很长的时间,削弱了帝国的统治。
6世纪时,城市的阶级斗争也极为尖锐。皇帝查士丁尼即位不久,君士坦丁堡于532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尼卡”起义。当时流行马车竞赛,参加竞赛的以“吉姆”为单位,组成赛车队。赛车队以车夫的肤色分为蓝队、白队、绿队、红队等。赛车集会在政治斗争中起很大作用。赛车队实际上成为政治党派,以蓝党和绿党势力最强,往往利用赛车集会从事政治活动。蓝党的上层分子包括大地主和元老院贵族,绿党则多为富商、高利贷者和包税人;双方经常斗争。两党的下层则多为城乡劳动人民,如手工业者、作坊工匠、水手、近郊农民等。他们之间并无根本利害冲突,但和各党的上层分子却有深刻的矛盾,因此容易接近,反对共同的压迫者。尼卡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群众痛恨官吏的贪污横暴,在赛车场的集会上谴责统治者,纷起捣毁贵族和富人的邸宅,焚烧官署,袭击皇宫,要求罢免以特里波尼安为首的权贵。斗争延续了八天,起义者几乎控制整个君士坦丁堡,准备推选新的皇帝。当时史家记载,皇帝查士丁尼几于弃城逃走,但后来施用阴谋,将起义群众诱入赛车场,大将贝利撒留率雇佣军四面包围,屠杀群众三万五千人。这次起义给帝国以严重威胁,奴主统治阶级力图加强其垂危的地位。
查士丁尼法典 恢复帝国在西方统治的企图及其失败皇帝查士丁尼(527--565年)即位之初,即着手编纂法典。编纂委员会由特里波尼安等十人组成,审订自罗马共和国以来的历代法令和元老院的决议,删除失效和互相冲突的部分,于529年完成《查士丁尼法典》十卷。以后又编成《法理汇要》,包括历代法学家对法律的解释;《法学总纲>,简要阐明法学原理;《法令新编》,汇集查士丁尼在534年以后颁布的法令。三者与《法典》统称《民法大全》。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对以后欧洲各国的法律有重大影响。
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地主对奴隶和隶农的统治。534年以后所颁布的法令,一再强调奴隶和隶农无权,必须服从主人。法典中渗透君主专制的思想,认为皇帝的意旨具有法律的效力,反抗皇帝者必受严惩。但是法典也不得不承认拜占廷奴隶制社会的变化。由于奴隶劳动已无厚利可图,《法令新编>允许释放奴隶。
查士丁尼企图消灭西欧各封建化的蛮族国家,恢复罗马帝国的版图。533年,他不惜向伊朗纳金缔和,集其全力干征服西方。534年,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世界通史中古时期》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