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十六章 十五世纪前的捷克和波兰(1/6)
约自6、7世纪起,欧洲中部西起易北河,东抵维斯杜拉河,北自波罗的海,南至多瑙河一带,就已居住着西斯拉夫人。他们分为三支:捷克人和摩拉维亚人,居易北河上游;波兰人,居维斯杜拉河和奥得河流域;波摩尔人、波拉巴人、文德人,居波罗的海沿岸和易北河流域一带。
第一节;捷克(波希米亚)
捷克国家的形成捷克各部落在定居之后,开始形成部落联盟。对多瑙河中游阿瓦尔人的斗争,加速了国家形成的过程。7世纪前期,由萨莫大公领导的部落联盟称萨莫公国。萨莫不仅击退阿瓦尔人,还打败法兰克人的进攻。这个国家很不巩固,只存在了三十五年(623一658年),萨莫死后便趋于瓦解。到9世纪初,又出现大摩拉维亚国(818-906年),包括捷克、摩拉维亚、斯洛伐克、鲁日查、奥波德利等部落的土地,建都维列格勒。和东斯拉夫人一样,西斯拉夫人也是直接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大摩拉维亚从拜占廷接受了基督教。希腊传教士西里尔和美多德以希腊字母为基础,创造了斯拉夫文字,把圣经译成斯拉夫文。大摩拉维亚的兴起,引起邻近德国封建主的注意。他们实行侵略,一度占领了整个摩拉维亚。德国教士驱逐拜占廷的传教士,控制了摩拉维亚国家的教会组织。9世纪末,大摩拉维亚封建内讧炽烈,国势衰落,至906年被入侵的匈牙利人攻灭。此后,从大摩拉维亚分离出来的捷克,逐步成为独立的国家。
9 世纪末,捷克已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由兹里察公爵控制,另一个由捷克公爵控制,两者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斗争。捷克公爵依靠教会支持,战胜了敌人,于996年统一捷克各部落,建立起普舍美斯朝(996-1306年)。
11至13 世纪经济的发展捷克的封建化过程在10世纪前进行得极为迟缓。国家建立后,封建关系急剧发展。波列斯拉夫一世(935-967年)消灭了氏族部落贵族,以土地分赐亲兵,作为采邑。受封的亲兵成为封建贵族。教会也成为大土地所有者。到12世纪时,封建主阶级已分为两个阶层,大贵族称为“潘”,中小贵族称为骑士。农民阶级的基本群众都已农奴化。农民在农奴化过程中,曾利用旧有的村社组织向封建主进行斗争,对封建压迫多少起了限制作用。
封建制度的确立为社会奠立新的秩序,生产力有所提高。耕地扩大,三圃制逐渐推广,铁犁普遍采用。手工业也兴盛起来,农村中有麻织物、呢绒和其他手工业。铁、铅、锡、金、银等金属开采,在捷克发展较早,银矿尤其驰名欧洲。布拉格附近的古登堡是欧洲产银最多的地区,捷克铸造的银币格罗希通行于欧洲各地。
11至12世纪,捷克出现了许多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矿场附近也兴起了城市。当时最大的城市有布拉格、比尔森、埃格尔、阿斯特拉瓦等。城市的兴起和商品生产的发展,促进国内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布拉格逐渐成为国内的经济中心。对外贸易也发展起来,从捷克向多瑙河上游、匈牙利、威尼斯等地输出的有马、牛、皮、粮食、铅、银、麻布等。
德国人向捷克的移殖捷克统治者长期依附于神圣罗马帝国。1086年,皇帝亨利四世授予捷克王公弗拉提斯拉夫二世(1062-1092年)以国王的称号,捷克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组成部分。1156年,王位世袭。到13世纪时,捷克国王列为帝国七大选侯之一。
德国封建主很早就垂涎捷克的土地和矿藏。12至13世纪,德国人开始向捷克大规模移民。首先移入的是教士和僧侣。他们把持教会和寺院的主要职位,广占土地,几乎达捷克耕地的一半。教会为巩固和扩大势力,从德国招引大批骑士,让他们分享土地,役使捷克农民和来自德国的移民。捷克国王为了增加国库收入,竭力发展城市和矿山,让大批德国商人和手工业者进入捷克,允许其建立自治城市,享有各种特权,沿用自己的法律。德国商人很快就变成大权在握的城市贵族。捷克的许多矿山也由德国矿主开采,采矿工人主要是捷克失地的农民。德国人大批移殖的结果,在捷克国内形成一个德国教俗封建主、城市贵族和矿山主的特殊社会集团。他们人数众多,占有生产资料,享有政治特权,直接剥削捷克人民。德国移民的另一后果是捷克贵族的日耳曼化。宫廷和贵族都使用德语,模仿德国的服饰和风习。13世纪的一个国王瓦茨拉夫甚至只讲德国话。捷克大封建主和德国贵族集团互相勾结,共同统治着捷克。农民、城市平民和矿工身受民族和阶级的双重压迫,以至于“象流亡者一样住在自己的国内”。捷克的中小封建主和富裕市民阶层也不满德国贵族的特权地位。德国移民加深了捷克的社会矛盾。但在另一方面,在德国人的移殖过程中,不少农民和手工业者也进入捷克,他们在捷克经济发展中起了有益的作用。
14 世纪捷克经济的繁荣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14世纪初,普舍美斯王朝告终,开始了卢森堡王朝的统治(1310年)。捷克的经济在14世纪获得空前高涨,采矿业最为发达。库特纳山新开采的银矿带来了巨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世界通史中古时期》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