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二十二章 十一到十五世纪的东南亚(3/5)
盛行,“多者百余,少者亦有一二十枚,除至贫之家则无之”。吴哥王朝的繁荣和国王统治势力的强大,从吴哥石刹可见。
吴哥石刹建于12世纪前期,吸取印度的佛教艺术,同时充分显示出民族特点,发挥了柬埔寨人民的创造性,是柬埔寨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石刹包括宝塔和殿堂,层层屹立,全部用石块垒筑而成,最大的石块重八吨以上。中央大殿的中心是大塔,四角各有一塔,围以圆柱长廊。长廊上满布雕像和生动的浮雕,雕刻印度史诗故事以及战争、国王出游等场面,既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也表现了丰富的想像力。王城北面,沿城墙有御用浴池,四壁也都是浮雕。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里详细描绘并极力称道吴哥王城建筑的宏伟①。有人把吴哥建筑和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列,称为四大奇迹。
吴哥王朝对外国、特别是对占婆进行了多次战争,又从事大规模营建,因此加重了人民负担,不利于社会生产。12世纪中叶,农民屡次起义,有一次杀死了国王。13世纪中叶兴起的泰族国家罗,屡次战败真腊。1431年,首都吴哥被暹罗攻占,遭到破坏,数万人被俘为奴。真腊太子复国,1434年迁都金边。但在与强邻暹罗不断战争中,吴哥王朝一蹶不能复振。
老挝 8世纪以后,在老挝出现了一些小国,其中有857年在今琅勃拉邦建立的南掌国。老挝人从吴哥与速古台接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在国王范甘统治时期(1353-1383年,传入小乘佛教,又由吴哥传入巴利文佛经;同时首都南掌开始建立佛寺。范甘合并万象、川圹、占巴塞等小国,奠立老挝王国的基础。领土由奠边府的边境起,沿湄公河直达柬埔寨北部边境,西接清迈、暹罗,东邻越南和占婆。但人口不多,全国男子仅三十万人。越南黎利建国后,曾一度控制老挝。老挝和越南、暹罗都曾维持长期的贸易关系。从琅勃拉邦、万象西南到沙湾拿吉沿湄公河岸的许多石窟、塔寺和国王的陵墓,足以反映14世纪以后老挝的繁荣和老挝人民艺术上的成就。16世纪老挝又为暹罗所控制。国王菩提萨罗在位时(1520-1547年),迁都万象,内部分裂,引起缅甸的不断入侵,国势趋于衰落。
第三节缅 甸
蒲甘王朝前的缅甸缅甸位于印度支那半岛西北部,地邻印度,很早就通过商人和僧侣接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大约在纪元前后,孟人即得楞族在下缅甸建立勃固国,勃固国就采用南印度文字。在孟人的北方,中缅甸一带有藏缅人骠族建立的骠国,以卑谬为首都。从卑谬所发现的碑铭看,骠国也受印度文化的影响,雕像和铜器等多与印度笈多王朝的风格相似。缅甸境内的早期国家和我国有密切关系。公元1世纪末,缅甸北部掸国王雍由调曾遣使到汉朝赠乐。802年,骠国王雍羌也曾派遣王子舒难陀,随南诏使臣到唐朝首都长安赠送国乐。
蒲甘王朝时期的缅甸从8世纪中叶起,骠国的首都卑谬衰落,骠人渐与缅人融合。849年,缅人在卑谬以北建立蒲甘城,11世纪中叶兴起了蒲甘王朝(1044-1287年)。国王阿奴律陀(1044一1077年)在位时,征服南缅诸小国,又控制阿拉干北部,统一上下缅甸大部地区。北部掸族部落酋长都称臣纳贡。蒲甘王朝势力远达孟加拉湾和暹罗边境,是缅甸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
蒲甘王朝统治下的缅甸是一个早期封建国家,但还保存着奴隶制残余。阿奴律陀和以后的国王笃信佛教,大建寺塔,再加上宫廷贵族奢侈挥霍,国家财政濒于破产。蒲甘王朝末期有一句谚语说:“佛塔建成,国化灰尘”,正是当时的写照。阿奴律陀和他的臣下创制缅甸字母。这个时期的许多碑铭都有把千百个印度男女俘虏献给塔寺的记载,可见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俘。除塔寺奴隶之外,还有王家奴隶,二者都遭受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塔寺贱奴担负沉重的劳动,有的用作牺牲。国王把从战争中占领的土地分赐官吏贵族,他们把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役为佃农,形成封建剥削关系。农村公社仍然存在,一切村中的大事都由长老主持。农民须向地主缴纳贡赋,并为国家服劳役,如建寺庙、修水利等。
蒲甘朝第三代王江喜陀(1084-1112年)继续在首都大兴土木。1090年兴建的阿难陀寺,是缅甸著名的佛教建筑。蒲甘逐渐成为新兴的佛教中心,远从印度各地来参拜的佛教徒络绎不绝。1106年,江喜陀曾派僧侣到中国通好,此后蒲甘王国始终与中国保持关系。
元军的入侵和缅甸的分裂13世纪初,蒲甘宫廷中长期内讧,暗杀和篡位不断发生。1253年,忽必烈取大理,建立云南行省。1273年,派使臣来缅甸劝降,缅王拒绝,并杀元使。1277年,忽必烈派大军侵入缅甸北部,攻掠城池,杀掳大批人民。1287年,元军又攻陷蒲甘,缅王投降。元朝的云南行省包括缅甸的掸邦,驻军统治,直到1303年才被缅甸人民逐出。
蒲甘王朝衰落后,缅甸北部的掸族向南推移,逐渐占据大部国土,形成小国分立的局面,历史上称为掸族统治时期(1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世界通史中古时期》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