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二十二章 十一到十五世纪的东南亚(5/5)
乘元军不备突袭,把元军逐出爪哇。罗登维阇耶以满者伯夷 为首都,建立印度尼西亚史上最强大的满者伯夷王朝(1293-1478年)。
满者伯夷王朝统治时期,印度尼西亚的经济有很大发展,封建制生产关系最后形成。国王把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官吏,受封者从采邑所属农民征收一部分收获物,但封地不能传袭。农村公社仍然存在,还保留一些集体互助的痕迹;赋税共同负担,主要用实物交纳。农村中的水利系统完善起来,爪哇东部干旱地区,也兴修灌溉工程。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桑、棉广泛种植。制绢、织布、印染、金银器皿、雕刻、编织等手工技术也有改进。手工业中以造船和武器铸造最为重要。印度尼西亚各岛出产的香料、名贵木料和工艺品不但在各岛交换,也运销国外。爪哇的商船远航到中国、印度、印度支那半岛、朝鲜、日本等地。贸易的兴盛促成沿海城市的发达,出现了繁荣的海港。许多乡村都有通往沿海城市的道路。爪哇的商人和贵族从对外贸易中获取高额利润,只有他们才能享用从外国输入的贵重商品。
满者伯夷建国之初,宫廷政变不断发生。1331年后,首相卡查玛达(?一1364年)辅政,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国王的地位和权力大大提高。政府组织分为军事、内政、司法、移民四部。全国领土分为内领即本土和外领即属地。地方设省、县、乡,各级长官都握有军政、民政权力。每乡抽调壮了一百名,组成水军和陆军,以防止领主叛乱,镇压农民起义。佛教僧侣虽可受封土地,但只司宗教和教育事务,不得参预政事。国王按规定从全国土地收获中征课10%,但实际超过很多。除土地税外,还有路税、河税、堤防税、进出口税、码头税以及各种营业税。人民还须为国家担负筑路、修桥、建造仓库等劳役。国王哈延乌鲁在位时期(1350-1389年),满者伯夷的统治已扩张到爪哇以外。哈延乌鲁向东征服巴厘岛,北面控制加里曼丹,在西方征服三佛齐的绝大部分,大体上奠定了今天印度尼西亚版图的基础。满者伯夷的疆域除印度尼西亚群岛外,还包括马来半岛南部。国王为树立威权,规定爪哇以外藩属必须定时亲身或派使节到满者伯夷,向国王誓忠,如有疏忽,即施征伐。国王对属地人民征集大量贡物和各种税收,大兴土木,建造王宫、寺塔。首都围以石城,有铁铸的城门,城内有整齐的街道和繁华的市场。
满者伯夷的文化在14世纪极为发达。文学方面涌现著名的诗人,并把古典印度史诗译为爪哇文。民间音乐舞蹈和宫廷歌剧得到很大的发展。皮影戏流行,内容多以印度史诗为题材;但愈益具有民族色彩。剪制牛皮影戏角色成为一门精美工艺。
满者伯夷王朝境内流行佛教密宗和印度教的湿婆教派。两种信仰都带有极大的神秘主义色彩,几乎融合为一,佛和湿婆受到同样的崇拜。宗教信仰的融合与统一;符合满者伯夷统治者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要求。国王被认为是神的化身,是神在人间的代表,具有“福气”或超自然力,国王巡行国土便是把“福气”赐给人民。这是满者伯夷王朝时期王权增长在宗教上的反映。
13世纪末,伊斯兰教开始传入印度尼西亚。西印度古扎拉特和苏门答腊北部的须文达那巴赛国都接受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最先由古扎拉特商人传到苏门答腊北部,然后传布到马六甲、爪哇等地。伊斯兰教主张每个教徒应从真主得到一份耕地,可以自由使用和买卖,同时主张保护商业利益。这些主张符合于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要求。印度传来的伊斯兰教,和印度尼西亚当时流行的佛教、印度教一样,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成分,其教义又都用印度化形式和词汇表达,因此很容易为印度尼西亚人所接受。
不想错过《世界通史中古时期》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