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9章 军器改良(2/3)
分不敢置信,又带着几分豁然开朗。
“公子之意是……我们之前的法子,无论是炒是灌,都过于粗疏,未能让铁料与炭火真正交融,未能控制其‘吃’炭的量与匀?”
“正是此意。先生是此道大家,具体的法子,自然比我懂得多。我只是觉得,或许方向上可以这么一试。宋先生,尽管大胆去试!莫怕失败,更莫怕糟蹋材料!这西山的煤和铁,管够!每一次失败,都是离成功更近了一步。就算把这炉子烧塌了,咱们再砌!把这山上的矿石都用光了,咱们再找!”
宋应星看着周涛坚定的眼神,又看看那些原本垂头丧气、此刻却纷纷抬起头来、眼中重新燃起些许希冀的工匠们,胸中一股热流猛地涌动起来,驱散了连日来的疲惫与沮丧。
深吸一口气,对着周涛一揖:“
公子一言,令学生茅塞顿开!是学生钻了牛角尖,只想着古法如何,却忘了变通。‘吃炭’均匀,高温慢养……此法,或可一试!学生明白了!这就召集人手,重新调整炉膛,改进风路,再试试新的配比和火候!”
那先前说话的老匠头也抹了把脸上的烟灰,声音不再那么沙哑:
“公子,宋先生,若是真能成,咱们这些老骨头,再熬几个通宵也值了!”
其他几个匠人也纷纷应和,先前的死寂一扫而空。
......
乾清宫,小朝会。
崇祯皇帝将徐光启的奏疏交予内阁诸臣传阅。待众人看过,他沉声道:
“诸卿,徐爱卿所请,由孙元化主持设立军械改良司一事,诸位爱卿有何看法?”
兵部尚书张缙彦出列,躬身:
“陛下,军械制造,自有祖制。兵仗局与工部各司其职,行之多年,未闻有大错。若另设新司,不仅靡费国帑,更恐与旧制相悖,引人非议。臣以为,此事不妥。”
“祖制?”崇祯皇帝的声调略微提高,目光直视张缙彦,
“建奴铁蹄已踏我京畿左近,祖制能退敌否?兵仗局、工部行之多年,造出的军械,可能挡建奴精骑?张爱卿,你告诉朕。”
张缙彦额头渗出细汗,又躬了躬身:
“陛下息怒。臣并非执意坚守旧规,亦知军备废弛之忧。只是,骤设新司,事关重大。其官员铨叙、钱粮划拨、职权分派,皆需细细筹划。若章程不明,权责不清,只怕新司未见其利,先添其乱。且兵仗局与工部之中,亦不乏经验老到之匠人官员,何不先责成他们用心改良,而非另起炉灶?”
“责成他们?”崇祯皇帝冷哼一声,
“若他们真能用心,何至于今日之军备?朕看他们是积习已深,不破不立!徐爱卿此奏,正是要破此积弊。孙元化此人,朕亦有所耳闻,于西洋火器颇有心得。若有专司,由这等专才主持,方能有所成效。”
一名御史出列道:“陛下,张尚书所虑,亦非无因。国库如今本就支绌,边镇军饷尚且难以足额拨付。若再添一新司,耗费必然巨大。这钱粮从何而来?恐拆东墙补西墙,反令各处更为窘迫。况且,新设衙门,人浮于事之弊,历来难免。万一所用非人,反成尸位素餐之地,岂不误国?”
张缙彦接口道:“陛下,臣亦忧心于此。军械改良,势在必行,但手段或可商榷。或可于工部之下,增设一房,专司其事,调拨精干人手,如此既能专责,亦不至架构冗余,耗费过巨。徐阁老所荐孙元化,亦可在此任事。”
崇祯皇帝面沉似水,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
“于工部之下增设一房?张爱卿以为,这般修修补补,便能挽回颓势?朕要的是雷厉风行,是脱胎换骨!不是敷衍塞责!若无破釜沉舟之决心,何谈强军?此事,不必再议。军械改良司,必须设立。”
言官们纷纷拜倒:“祖制不可违啊!请陛下三思!”
崇祯皇帝脸色铁青!
温体仁立于一旁,眼观鼻,鼻观心,仿佛周遭一切皆与他无关。
......
暖阁,
崇祯皇帝连夜召见周涛。
“陛下,徐阁老一片公心,其奏疏所言,皆是金玉良言。只是朝中那些人……”
崇祯皇帝端起茶杯,却没有喝,重重放下,茶水溅出少许。
“朕知晓!徐爱卿的奏疏,字字泣血,朕何尝不知其用心!只是那些人,盘根错节,一个个只顾自家算盘,何曾将国事放在心上?今日推明日,明日复明日,再这么拖延下去,等到建奴兵临城下,悔之晚矣!时不我待,时不我待啊!”
站起身,在暖阁中踱了几步,语气中透着深深的无力与焦躁。
周涛垂首:“陛下息怒。朝中之事,盘根错节,非一朝一夕可解。然军械改良,却已是刻不容缓。”
“刻不容缓?朕比谁都清楚!可朕能如何?每提此事,便有无数的祖制、旧例、耗费国帑的大帽子扣下来!朕……朕真是……”崇祯皇帝猛地转身,盯着周涛。
“陛下,臣斗胆,或许此事……可有权宜之计?”
崇祯皇帝目光一凝:“权宜之计?讲!只要能成事,只要能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薪火大明》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