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一百一十一章 春信(2/2)
“尝尝这个。”张奶奶夹了块腊肉给他,“你张爷爷说,这是用后院井水泡的酱油腌的,比城里买的香。”
腊肉入口时,陈默的眼眶热了。肥油在舌尖化开,带着种久违的烟火气,像小时候坐在老家炕头,奶奶给他夹菜时的味道。只是那时他总嫌太咸,如今却觉得咸得正好,能勾出藏在心底的暖。
饭后,太奶奶要去菜畦浇水,张奶奶跟着去摘菠菜,张爷爷则继续修供桌。陈默说想自己逛逛,他们笑着挥挥手,让他别忘了傍晚回来吃饺子。
他先去了后院。
菜畦里的菠菜绿油油的,畦边的小木牌换了新的,上面用红漆写着“陈默的菜”,旁边画着个龇牙的笑脸,嘴角沾着片菠菜叶。井边的老槐树枝繁叶茂,树下的石磨上,放着个刚打好的银锁坯子,上面刻着“平安”二字,还没来得及抛光。
走到囡囡坟前时,陈默愣住了。
小小的土坟上,新栽了圈迎春花,嫩黄的花瓣围着坟头,像个小小的花环。坟前的石碑上,除了“陈氏囡囡”西个字,还多了行小字:“生于1998年春,卒于1998年秋”,字迹是太奶奶的小楷,温柔得像句耳语。
囡囡坟旁,太爷爷的坟前摆着杯没喝完的茶,茶叶还在水里舒展,像是刚泡的。
陈默放下带来的糖果,剥开颗水果糖放在囡囡坟前,又给太爷爷的茶杯添了点水。起身时,看见坟后的泥土里,冒出几缕金色的发丝,缠着根嫩绿的草芽,像是谁在土里悄悄攥着春天的尾巴。
他最后去了老宅的阁楼。
暗格里的族谱又厚了几页,新的纸页泛着浅黄,上面用“陈”字笔写着字,记录着这半年来的事:“正月初二,张奶奶蒸了年糕,太奶奶说甜了点”“二月初十,菜畦的菠菜出苗了,有三只麻雀来啄,被张爷爷赶跑了”“三月初三,井里的水变清了,能看见水底的石子”。
最后一页,留着片空白,只在角落画了个小小的银锁,锁孔里插着根新抽的柳芽。
傍晚回到张奶奶家时,饺子己经下锅了。太奶奶正坐在灶前添柴,火光映得她的脸红红的;张奶奶在案板上擀皮,擀面杖转得飞快;张爷爷坐在桌边剥蒜,偶尔抬头看看墙上的挂钟,像是在等谁。
“回来啦?”张奶奶抬头笑,“就等你吃第一碗呢。”
陈默坐下时,看见自己的碗里多了个银锁形状的饺子,捏得像模像样,边缘还掐着花纹。他夹起饺子咬了口,里面是韭菜鸡蛋馅的,鲜得恰到好处——是他小时候最爱吃的味道。
窗外的月亮升起来了,圆圆满满的,透过窗棂照进屋里,在地上铺成片银辉。张爷爷打开收音机,里面在唱老旧的黄梅戏,咿咿呀呀的,和碗筷碰撞的声音混在一起,热闹得不像座老宅。
陈默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明白半年前太奶奶信里的意思。
所谓“收尾”,不是遗忘,而是记得。记得那些苦,也记得那些暖;记得那些怨,也记得那些盼。这座老宅从来不是吞噬血肉的深渊,只是被太多未说出口的牵挂困住了,如今牵挂有了归宿,它便也成了能盛下烟火的家。
“明年开春,我教你打银锁。”张爷爷喝了口酒,脸颊微红,“你太奶奶说,你手指长,适合做这细活。”
“菜畦里该种黄瓜了。”太奶奶往他碗里添饺子,“你小时候就爱吃凉拌黄瓜,得种点脆的。”
张奶奶笑着拍了下案板:“先说好,明年的蓝布帕子,得你自己绣,我可不给你代劳了。”
陈默的嘴里含着饺子,说不出话,只能用力点头。窗外的月光落在他的手腕上,那道浅粉色的疤痕,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像条系着春天的红绳。
收音机里的戏还在唱,灶上的水还在沸,桌上的饺子冒着热气。这座浸过血泪的老宅,终于在岁月里长出了新的模样,用烟火气和人情味,把那些旧痕,酿成了新的春信。
而他知道,往后的每个春天,他都会回来。
不是为了祭奠,也不是为了告别。
只是想坐在堂屋的门槛上,听太奶奶讲过去的事,看张奶奶绣新的帕子,帮张爷爷扶着供桌的桌角,等着菜畦里的新苗,一点点长高,首到遮住那些藏在砖瓦里的,关于等待与原谅的秘密。
风穿过巷口,带来远处麦田的清香,干净,鲜活,像极了一个永远不会结束的春天。
不想错过《老家凶宅》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