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3章 春潮漫山(1/2)
雨水节气刚过,汾西的山坳里就淌起了细流。-零-点+墈·书- -庚′芯?醉?快¨那些冬天被炮弹炸出的弹坑,积了融雪水,像一面面镜子,映着刚抽芽的柳树枝。陈峰踩着泥泞往梯田走,裤脚沾着黑土——这土是军民们用雪水和草木灰拌过的,湿乎乎的,攥在手里能成团。
"旅长,头茬菠菜冒绿了!"张家庄的后生举着镢头跑过来,他身后的弹坑里,嫩黄的菠菜叶顶着泥点,"王大娘说,这菠菜蘸着黄豆酱吃,败火,正好给练刺杀的弟兄们下饭。"
兵工厂的山洞外,搭起了新棚子。赵德才正指挥着铁匠们安装车床——这是军分区从邻县调过来的,原是日军的修械设备,被游击队缴获后,特意送来给汾西的兵工厂。"这车床带齿轮箱,能车出螺旋纹,"赵德才擦着车床的导轨,"以后飞雷炮的炮筒不用手工锻了,车出来的精度高,射程能再匀两丈。"
小林蹲在旁边,手里捧着个铁皮盒,里面装着密密麻麻的铜丝——是从日军废弃的电台里拆的。"咱做个'电发雷'咋样?"他指着铜丝,"用两节干电池(缴获的日军手电筒里的)通电,一按开关就炸,比拉绳的连环雷更隐蔽。"陈峰凑过去看,铁皮盒上还钻了小孔,"孔里穿根细麻绳,绑在树枝上,日军路过碰着绳,电池接触就炸,这叫'绊发'。"
军事学校的课堂挪到了新修的梯田边。陈峰用树枝在泥地上画着:"开春雨水多,山路会泥泞,日军的卡车进不来,多半会用骡马运物资。"他圈出梯田旁的陡坡,"在这里挖'陷马坑',坑底埋碎瓷片(日军罐头盒砸的),上面铺草皮,马一踩就陷,摔断腿。"
小李蹲在坑边,用手量坑的深度:"旅长,咱在坑边种点拉拉秧吧?这草蔓子带刺,马见了怵,就算没陷进坑,也不敢从这过。-兰!兰~蚊^学. ~冕~废¨悦^毒,"旁边的学员们七嘴八舌接话,有的说要在坑旁埋"响铃"(空罐头盒里装石子,一碰就响,能预警),有的说用藤条编网盖在坑上,看着像路,踩上去就塌。
王大娘的副业队扩到了三个村。她们在山洞里搭了十张纺车,用日军的布料机改的织布机也架起来了。"这布机原先只能织粗布,"王大娘摸着新织的细棉布,"赵师傅换了个细纱锭,能织出做衬衣的布,给伤员当绷带也软和。"妇女们还把纺剩下的棉絮攒起来,塞进日军的黄呢大衣里——拆了领子和袖口,改造成棉衣,又暖又耐磨。
清明前后,日军果然来了次小规模袭扰。这次他们没带重炮,只派了个小队的骑兵,想趁雨夜偷摸进根据地抢粮食。瞭望塔的哨兵在雨里敲起铜锣时,陈峰正带着学员们在梯田旁埋"陷马坑",坑上刚铺好带泥的草皮。
"按'泥沼战术'来!"陈峰往手心啐了口唾沫,抓起铁锹往坑边培土,"把东边的水渠扒个口,让水往坡下淌,把路泡软。"
日军的骑兵踩着泥水往坡上冲,马蹄子陷在软泥里,深一脚浅一脚。最前面的马突然"惊"了——它踩中了"响铃",罐头盒里的石子哗啦响,马猛地人立起来,把骑兵甩进了陷马坑。坑底的碎瓷片扎进马腿,疼得它首刨蹄,后面的马见状乱了阵脚,有的掉进坑里,有的滑下梯田,骑手们摔得满身泥,手里的枪早被泥水浸得拉不开栓。
小李带着学员们从梯田埂后跳出来,手里的步枪绑着刺刀——这刺刀是赵德才用日军的钢轨锻的,比原先的长半尺,劈砍更顺手。"缴枪不杀!"他喊着,刺刀尖上的泥水甩在日军骑兵脸上,那骑兵哆嗦着举手,黄呢大衣上还沾着拉拉秧的刺。,e*r+c\i*y\a?n¨.`c?o!m′
天亮时,雨停了。军民们把陷马坑填了一半,留着积水当"沤肥池"——王大娘说,把日军的马粪和玉米秆扔进去,发酵后是最好的肥料,能让梯田的玉米增产三成。赵德才则盯着缴获的马鞍子:"这鞍子上的铁环能做地雷的弹簧,比藤条结实,能反复用。"
谷雨那天,军分区的运输队来了。马车上装着新印的课本(给军事学校的)、几箱西药,还有最重要的——两袋稻种。"这是南方根据地支援的,"运输队的同志擦着汗,"说你们的水渠修得好,能种水稻,产量比玉米高。"
陈峰捧着稻种,粒儿圆滚滚的,带着淡淡的清香。他立刻带着学员们去丈量河谷:"咱把九曲沟的水渠再拓宽三尺,引山泉水灌溉,河谷的沙地改水田,能种两亩稻子。"小李蹲在沙地上,用树枝画水田的田埂:"田埂要筑高些,掺碎石头,防雨水冲垮;埂上种南瓜,藤能爬满埂,既当屏障,又能收瓜。"
兵工厂里,赵德才的"电发雷"试爆成功了。他把铜丝缠在柳树枝上,人躲在三十丈外的山洞里,一按用日军手电筒改装的开关,河边的罐头盒地雷就"轰隆"炸开,水花溅起丈高。"这玩意儿在水田边最管用,"他擦着脸上的泥,"日军要是来偷稻种,踩进田埂的水洼,正好碰着铜丝。"
王大娘的副业队又添了新活计。妇女们开始编"稻秧筐"——用柳条和玉米皮编的,轻便,装稻秧不沾泥。"男人插稻秧,咱就编筐、晒稻种,"她教新加入的邻村妇女编筐底,"筐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亮剑之崛起之路》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