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6章 冬训砺刃(2/2)
陈峰蹲下身,看着佐藤的脸:“你知道去年秋收到现在,这片土地长出多少粮食吗?够你整个守备队吃三年。你知道赵师傅用你们的炮弹壳做了多少农具吗?犁铧、镰刀、锄头,够种五千亩地。”他捡起根玉米秆,戳了戳佐藤的胳膊,“你们的钢盔能熔成马蹄铁,你们的马料能喂饱耕牛,你们的军大衣能改成棉衣——你说谁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佐藤闭着眼,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音。这时王大娘端着米汤进来,用粗瓷碗盛着,热气腾腾。“他也是爹娘养的,饿坏了没法干活。”王大娘把碗放在佐藤头边,“开春还得让他去翻地呢,那活儿累,不经饿。”
陈峰站起身,对看守说:“明天带他去兵工厂,让他看看自己的炮是怎么变成新武器的。再给他本《作物栽培学》,不认字就让俘虏里的汉奸教——什么时候能背出冬小麦的种植步骤,什么时候给他吃饱饭。”
走出俘虏营,月光把雪地照得发白。赵亮带着二团的巡逻队经过,每人肩上扛着根扁担,一头挑着枪,一头挑着粪筐。“旅长,按您说的‘枪不离肩,粪不离筐’,巡逻时顺手拾粪,积了两亩地的肥。”赵亮笑着说,“刚才在西边发现日军的侦察机,飞得挺高,估计是看咱动静呢。”
陈峰抬头看天,星星稀疏。“让赵德才把防空洞再加固加固,顺便挖几条新的交通壕,通到冬麦地。”他拍了拍赵亮的肩膀,“告诉各团,冬训不光练枪,还得练农活。开春后,每个连要种出自己的‘战斗田’,产量最高的连,奖十箱缴获的罐头。”
回到指挥部,桌上的电台突然滴滴答答响起来。周专家推门进来,眼镜上沾着霜:“旅长,破译了!日军要从太原调一个联队来,带了重炮,说是要‘铲平黑风口根据地’,正月十五动手。”他指着电文,“还说要抢光所有冬麦种子,让咱开春种不出庄稼。”
陈峰拿起笔,在战报上写回复:“请求军分区支援土豆种500斤,可在冻土下种植;另需硝石100斤,赵师傅要改进炸药。我部己准备好‘冻土作战预案’,枪能打仗,锄能种地,保证既能守住根据地,又能种好开春的庄稼。”
窗外,兵工厂的灯光还亮着,铁锤声敲得更急了。陈峰想起赵德才说的话:“铁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能让这片土地长出东西,不管是武器还是庄稼,都是好铁。”他把《农政全书》放在电台边,里面的冬耕图谱在灯光下格外清晰——冻土要翻三遍,每遍掺上秸秆和粪肥,这样开春才能保住墒情。
雪又开始下了,落在窗台上,簌簌有声。陈峰铺开地图,用红笔在黑风口画了个圈,旁边写着:“正月十五,诱敌至冻土带,用‘冰雷’(水里掺硝石冻成的冰坨,内藏炸药)和‘土坦克’(厚木板裹铁皮,士兵推着冲锋)夹击。”他算着日子,离开春还有两个月,离日军来犯还有一个月,足够把冬训再抓实些,把土地再整得肥些。
远处传来士兵们的歌声,是用《松花江上》的调子改的:“黑风口,雪茫茫,锄头扛肩上;枪在手,胆气壮,保卫咱家乡……”陈峰跟着哼了两句,笔尖在地图上的冬麦地标注:“此处设伏,用玉米秆伪装,埋二十颗‘冰雷’。”
夜渐渐深了,兵工厂的铁锤声歇了,只剩下马厩里偶尔的马嘶和巡逻队的脚步声。陈峰把油灯调亮些,继续看赵德才的新图纸——这次是把日军的电台改成发报机,既能收情报,又能给军分区报农情。图纸边角画着个小太阳,旁边写着:“开春,种向日葵。”
他知道,等冰雪融化时,这片土地上不仅会有冬麦返青,还会有新造的武器列阵,有训练有素的士兵巡逻,有俘虏们学着扶犁,有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就像那本《农政全书》里说的:“地不负人,人不负地,岁岁如此,生生不息。”
第二天一早,佐藤被带到兵工厂。他看着自己的九二式步兵炮被拆成零件,铁匠们用他的指挥刀改造成犁铧,突然蹲在地上哭了。王大娘端着新熬的米汤走过,叹了口气:“早该明白,铁疙瘩能打死人,也能养活人,就看握在谁手里了。”她把碗塞给佐藤,“快吃吧,吃完了去学认字,开春的地还等着翻呢。”
雪地里,士兵们的训练声此起彼伏。有人在练刺杀,木枪撞得“砰砰”响;有人在学文化,用树枝在雪地上写字;有人在修农具,把缴获的铁丝弯成耙齿。陈峰站在高坡上,看着这一切,突然想起军分区回电里的话:“根据地的根基不在炮楼,在土地;军队的力量不在武器,在民心。”
他弯腰抓起一把雪,捏成个雪球,迎着太阳举起。雪在掌心慢慢融化,渗进皮肤里,像无数细小的种子,在等待春天的召唤。
不想错过《亮剑之崛起之路》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